經濟日報【吳孟修】

因應新冠肺炎疫情,台灣許多飯店將客房變防疫辦公室,搶攻異地上班商機。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的誠品行旅是第一批把客房變身為「防疫辦公室」的飯店業者,利用飯店房間新、坪數大、全面開窗、有陽台及位於市中心等優勢,推出「共享商務空間」方案搶攻商務客。六福萬怡、君品、翰品、兆品酒店、品文旅,台北福華、台北、新竹喜來登、老爺會館等也推出類似共享辦公方案,平均提高一至二成住房率。

根據研調機構Statista的統計資料顯示,2019年全球的共享辦公室數量已經到達18,700間,2020年有望達26,300間,相較於2013年將成長七倍以上。

面對市場趨勢及創新商業模式的崛起,共享空間能否成為旅館轉型的新契機,受到關注。

飯店的營運核心在於滿足旅客住宿需求,除銷售房間外,為提升服務品質,也提供多元化的公共空間,值得觀察的重點是,民眾在飯店公共空間和住宿空間內的需求其實是相互影響,商務客或旅客都需要舒適、輕鬆、高品質且服務良好的空間。商務客若對於飯店公共空間使用滿意度高,將有更高機率再選擇該品牌之飯店,也可宣傳口碑。

部分飯店會向商務客收取特定項目的使用費,如Hotel Tryp by Wyndham的杜拜分館,付費商務客可使用游泳池、健身房等運動設施。利用空間來提升服務或提高營收,進而創造價值,因此「空間即服務即是旅館轉型創新應具備的基本思維。

諾締不動產事業公司執行長林大喬,曾任職仲量聯行、WeWork,足跡遍及台灣、日本東京、中國大陸上海等一、二、三線城市。在英國倫敦大學主修都市經濟、都市計畫,其專業在於發展最佳的資產管理解決方案,達到不動產價值最佳化,因為曾經在WeWork的工作經驗及對於不動產行業的長期觀察,開始對共享空間的研究及投入。

共享工作空間「Co-working」一詞最早於1999年由美國遊戲設計師柏尼迪卡芬(Bernie DeKoven)提出,而共享工作空間概念則起源於美國舊金山地區,最早為文創產業的群聚,近年來更擴大至多元產業,尤其數位科技產業,獨立工作者,如律師及顧問業,而隨者工作型態的改變,愈來愈多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)族也成為共享空間的使用者。

共享空間也稱共同工作空間,提供共同工作的空間,廣義也簡稱共同工作,而「共同工作」是一種工作的型態。共用工作空間同時也是共同工作者的社群平台,彼此若有共同價值觀且志同道合的共同工作者,多半會在共用工作空間自然產生合作。工作者在共享的工作環境、辦公室、或者空間,都算是共同工作。與典型辦公環境的差異在共同工作者來自不同公司或組織。

因此,共享空間依定位與客群有著不同的意義。簡言之,不外乎一群人在同一個空間工作,各自工作或是共同做一件事,但基本上都不隸屬於同一間公司。這樣的共享空間,提供自由工作者、中小企業、創業者,以較彈性的方式經營公司與事業,不必再受制於傳統辦公室的租約限制,還可以分享共同的價值觀、創意想法、甚至知識交流。